“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案例名称:运动团体凝聚力
主讲教师:王丹丹
课程名称: 运动心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教育课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所属类别:教育学
一、课程简介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中心理现象表现的特点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训练专业基础课,32学时,第三学年开设。结合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培养能服务于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德才兼备型专业人才是运动心理学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运动心理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体育运动的动力模块、体育运动的心理活动、比赛心理训练与调节、体育运动的社会性因素。第六章——运动团体凝聚力类属于第四模块,其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章节,是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女排精神的教学阵地。
二、思政元素挖掘与思政素材选。300字以内)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相互吸引并对组织目标认同的程度。本节课以教学内容为基。浞痔崃犊纬趟颊元素。
思政元素挖掘路径1:
教学环节——课堂导入
思政内容——民族自豪感、专业使命感、团结拼搏是团队胜利的关键因素
思政素材——女排2016年夺冠视频片段、女篮2022年世锦赛半决赛视频片段、2022年女足亚洲杯夺冠视频片段。
思政元素挖掘路径2:
教学环节——知识讲授
思政内容——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抗疫精神、“四个自信”、马克思注意“适度原则”、大局意识
思政素材:“回家过年”的民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的理念 “新冠疫情——逆行者”的故事、新冠疫情国内外数据对比
思政元素挖掘路径3:
教学环节——课堂讨论及团体活动
思政内容——学以致用、集体主义精神
思政素材——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学生沉浸式体验团体凝聚力对团队任务的重要性。
三、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实施
案例名称:运动团体凝聚力——1+1>2
案例名称 |
运动团体凝聚力——1+1>2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阐述团体凝聚力的概念,列出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能够详述团体凝聚力的两大类型及其区别; 能够归纳概括团体凝聚力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同并深化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理想信念; 能够自觉历练奉献意识,自愿展现利他行为; 能够积极认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 |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客观认识自己、评价他人; 能够适应、完善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行为; 能够逐步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团体凝聚力。 |
教学方法和手段 |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自我分析法 |
教学设计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课程思政 |
【案例导入】 |
放映视频:女排2016年奥运会夺冠片段、2022年女足亚洲杯夺冠视频或2022年女篮世锦赛半决赛比赛片段。视频播放内容为三选一,为保证视频案例的吸引力及提问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根据学生运动专项确定视频播放内容,即排球班播放女排视频、足球班播放女足视频、篮球班播放女篮视频;其他专修班考虑到2022年足球世界杯因素,选择播放女足视频。[1] |
[1] 结合案例,引出女排精神/“铿锵玫瑰”/“无畏金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专业使命感。 |
【学生分享】 |
女排精神 1、怎样理解女排精神/铿锵玫瑰/无畏金兰? 2、你认为女排、女足或女篮能够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2] |
[2]教师总结并升华学生发言,将女排精神“铿锵玫瑰”“无畏金兰”赋予时代内涵。核心观念: “爱国是灵魂,团结是法宝,拼搏是特质。” 激发大学生运动员顽强拼搏的决心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力。 |
【知识讲授】 |
教师对学生发言、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升华,导入本节课内容。 一、团体凝聚力概述 1、概念: 团体:在共同的规范和目标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相互吸引并对组织目标认同的程度。[3] 2、特点: (1)动态过程:不同时期,凝聚力体现不同内涵。 (2)工具性:凝聚力反映团体形成和维持的原因。 (3)正向积极作用:凝聚力代表正向积极的情感。 |
[3]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和情感共鸣。 |
【案例分析】 【学生讨论】 |
团体凝聚力既体现团体团结的力量,又代表个人的心理感受——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通过分析电影《战狼2》讲授此知识点。[4] |
[4] 引发学生思考“电影《战狼2》为什么大家看完电影热血沸腾?”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 |
【知识讲授】 |
二、团体凝聚力分类 团体凝聚力分为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两种类型。 1、任务凝聚力 任务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在一起工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与完成团体目标和成绩指标相联系。 2、社交凝聚力 社交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彼此喜欢和彼此愉快交往的程度,涉及到友谊、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 通过“回家过年“的中华传统分析”社交凝聚力;通过2020新冠疫情“逆行者”的故事分析任务凝聚力;从“社会角色”视角展开讲授任务凝聚力与社交凝聚力的联系与区别。[5] 教师重点讲解两种团体凝聚力的区别。 以“女排“为例,串联知识点讲解。 |
[5] 引入“家国情怀“、”抗疫精神“,促进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 |
【学生讨论】 |
主题:团体凝聚力和运动成绩的关系?[6] 针对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分别阐述并举例说明。 教师提示:团队特征等因素是凝聚力与团体表现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 |
[6]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加工深度,固化学以致用的行为习惯,培养从心理学视角审视周围环境的思维能力。 |
【知识讲授】 |
基于学生的讨论分析,引入教学主题: 三、影响运动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1、运动团体的结构和稳定性 成员之间长期的友好联系有助于提高队伍凝聚力,一个队伍的凝聚力越强,成员就越不愿意离开运动队。 2、角色认知与角色行为 每一个成员对自己所在运动群体中的作用角色的明确程度会影响团体凝聚力。成员对其角色的作用认识越明确,发挥作用的效果就越好。 从运动队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角色认知展开讲授。[7] 3、团体成员的满意感 团体凝聚力和满意感可能互为影响。 4、团体任务与目标 团体任务与目标反映团体凝聚力的量与质,凡任务与目标被其成员广泛自愿的接受,这样的团体凝聚力就高。 5、团体应激程度[8] 一般来说在中等程度的应激下,团体凝聚力最强, |
[7] 引入《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强化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意识;领会正确认识他人、客观评价他人的重要意义。 [8]促进学生领会《论语》中“欲速则不达”、《吕氏春秋》中“物极必反”的处世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适度”原则。 |
【课堂活动】 【情境教学】 |
主题:心有千千结[9] 目的:感受团体成员有效沟通、目的一致、积极配合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
[9]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自发进行合作沟通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认识到团体凝聚力对解决问题的意义,并再次总结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角色行为、团体任务与目标、应激程度)如何在本次活动中发挥作用。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体验既润物无声,又效果显著。 激发学生的情感卷入,教师升华本节课主题1+1>2,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任何人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集体,树立学生集体主义观。 |
【课程小结】 |
1、对团体凝聚力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适当举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2、详细介绍团体凝聚力的两种类别: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通过探究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区别,以及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3、列举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举例说明、课堂活动和启发探究使学生明晰每一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4、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活动使学生感受团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信念,强化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
|
【拓展升华】 |
课后思考: 结合当前抗疫政策,回忆武汉战疫最艰难的时刻,鼓励学生克服“校园封闭”、“线上上课”等困难,强化抗疫需要所有中国人共同努力,鼓励同学们为为抗击疫情疫情做贡献! [10] |
[10] 教师适时点拨:“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大局意识。 |
【课后作业】 |
课后作业(利用线上教学平台): 1、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中所在的不同团体(运动团队、班集体、社团等),分析说明团体中的凝聚力属于任务凝聚力还是社团凝聚力? 2、请结合运动项目特征,谈一谈如何培养团体凝聚力? |
|
教学反思 |
(一)教学效果 1、引入体育运动及社会热点现象,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为开展后续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2、学生具备丰富的团队训练经验,可供深入挖掘与本节课团体凝聚力相关的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解决成长困惑。 3、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促进了学生认同团体凝聚力的价值,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分析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4、通过案例分析、自我分析,学生自觉内化并践行集体主义和奉献意识,深化爱国主义精神。 5、在课堂游戏活动中,为线上上课的同学设置监督与指导等任务,能够提升线上学生的课堂归属感。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热点话题的讨论热烈,教学节奏的把控有待提高。 2、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可以进一步设计,真正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进行价值塑造。 |
四、补充内容(可。
1.课件——第六章 运动团体凝聚力
2.说课视频